少年,谁来为你的懒惰买单?
“妈妈,我不想起床。再睡会吧,还有半个小时呢”。
“睡睡睡,就知道睡,几点了。懒死了。”
“爸爸,我玩完这一局,就去做作业。肯定的,求求你了。”
“就知道玩,都周日下午了,作业一点没做还在玩游戏。没救了你。”
少年,我知道,你也不想懒惰,不想拖延,但是……哎,这从心理学上该如何解释呢?
妈妈,其实我们也很矛盾!
青春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疾风暴雨的时期,心理活动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化。虽然在生理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承认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少年们总会让一些拖拉,懒惰的情绪影响,然后决心下次一定改变,这种羞愧的情绪体验一直有,但是很难深刻而持久的存在,往往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让自己动摇,以致忽视了。
人们能够自觉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愧疚感,那家长们只要想怎么把孩子的愧疚感在恰当的时间激发出来就可以了。人在意识到自己能力但是却没有做好的情况下最容易愧疚。其实家长只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有什么优点,能力。然后不断地给孩子明确,以强化孩子对自我优势的清晰认知就可以了。
妈妈,放弃一些东西真的很难
国民岳父韩寒说:喜欢就是放肆,而爱是克制。这就是人们的一种能力——延迟满足。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延迟满足是孩子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不仅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孩子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其实说白了,就是家长要培养孩子能够在自我意识的监控下合理调整事物顺序的能力。
妈妈,你说我可以让我好受些
妈妈,你造吗,每次我拖拉懒惰的时候,你说我一下,会觉得妈妈都批评我了,我也为自己的结果付出一定代价了。心里就好受些,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虽然我也不喜欢你批评,不喜欢你唠叨。但是过几天就有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感觉。在心理学上讲,别人的批评会削弱发自内心的愧疚感。当自己做错事情,别人的伤害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自己内心的自责。
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不完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实现理想自我的愿望,或是对失败或挫折的反省。家长的批评或唠叨会造成孩子对于理想自我的降低和对挫折失败自我反省的深度,导致孩子对自己不断降低要求的下限,而家长认为说了孩子就可以有作用,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上限。导致两者分歧越来越大。
亲爱的妈妈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孩子做错了,我们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紧接着下一步具体怎么做。你会发现,以后孩子也会主动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改变。孩子,就算真的长大了。
妈妈,我不是这样的孩子!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从上述的一项研心理学认为,从中可见,标签效应是很显然的,它影响着人们的印象管理。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不要再给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撕下标签,对孩子的教育、评价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少批评指责,多表扬肯定,不做上纲上线的批评,不作虚夸、过分的表扬。
少年们,不要做恼人的熊孩子,丢掉懒惰,向前奔跑吧!
来源: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