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心理门诊,还是去精神科?
随着竞争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今,各大医院都纷纷设立了心理门诊,但是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能在此解决?在精神科与心理门诊并存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二者之间看似雷同,实则却有天壤之别。
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的区别
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心理医生”这个词并不准确,多数情况下,大众所说的“心理医生”指的是心理咨询师。情感问题、职业、婚姻家庭问题可以到心理门诊通过“话疗”解决,但长时间悲观绝望,遇到重大应激事件后的适应困难,有自杀、伤人倾向或毁物冲动等症状,仅仅通过咨询也有可能延误病情。此时,最好去精神科,通过药物和一系列精神医学上的治疗才能有效。
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服务范围不同
心理咨询师主要面向遇到心理困扰的正常人,而精神科医生主要面向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或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酒药依赖等重症精神障碍患者。
☆对来访对象的称呼不同
心理咨询师一般将来访对象称为“来访者”或“求助者”,而精神科医生习惯将来访对象称为“患者”或“病人”。
☆来访者的诊治方式不同
心理咨询求助者一般是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感到困扰并有改变的动机,多为主动求治。精神科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属送来的,患者本人通常不承认有病需要治疗,而且相当多的病人需要精神治疗及心理治疗。
☆专业人员的培训背景不同
心理咨询人员多为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也有少数具有医学背景,具有一定的心理评估、诊断与咨询技能,但一般没有开具处方的权力;精神科医生均具有医学背景,受过良好的生物医学训练,能开具处方,擅长疾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甚至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去精神科
尽管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在不断增多,但两者分工不同,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及家属在寻求帮助前还是要多加甄别,以免延误病情。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去精神科呢?
出现幻觉、妄想的症状
幻觉是病人在没有现实刺激出现时产生的虚幻的感知体验,其中以幻听和幻视最为常见。比如周围人都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但病人坚持说有人骂他或评论他,或者看到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妄想是病人在幻觉和其他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比如,病人可能把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情都看成与他有关——别人吐痰、关门、谈笑都是别有用心地针对他的;或者坚信有人要陷害他,用某种仪器监视他的行踪等等。由于病人对妄想坚信不疑,尽管没有事实作为依据,显得非常荒唐,但他自己不能发现。
情绪上有明显的狂躁、抑郁、焦虑症状
所谓狂躁,表现为情绪高涨,始终很快活,谈笑风生。他们感觉自己的脑子变得好使了,比平常聪明了,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大量的信件、文章;他们的言语、动作活动也明显增多了,精力非常旺盛,可能又唱又跳却毫无倦意。
抑郁与狂躁相反,病人表现为情绪极为低落,终日愁眉不展,伤心落泪。有些病人觉得自己曾做过很多对不起他人的事情,甚至把很小的过失都看成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有自杀的企图和行为;他们觉得脑子变慢了,思考问题困难,言语与活动比以前明显减少。
焦虑是人类的基本情绪,是人对现实威胁或不确定性作出的正常反应。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现实威胁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要考虑是否为异常情绪。临床上,病理性焦虑指持续无原因地紧张、担心,伴有运动性不安和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性格和行为的明显改变
病人的性格与以前相比,有一种突变,比如突然变得懒散、不讲卫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不焦虑,不想改变;对人冷淡,对亲人也变得漠不关心,等等。或者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如自言自语、自笑、动作单调杂乱、愚蠢淘气、到处乱跑、喜怒无常、扮鬼脸等,这都需要去精神科就诊。
此外,有强迫症状,尤其是强迫行为,如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和强迫性仪式动作的病人也需要到精神科就诊,并接受药物治疗。
拒绝就医,不承认有病
患者对“病”的认识构成了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科重性病人一般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服药、住院,除非家人送来。他们对自身的疾病状态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