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自助资源 > 电影推荐 正文

《美人鱼》心声:我是自恋但不狂妄

资料来源:      日期:2016年02月29日 14:46     浏览量:

夏志伶丨壹心理专栏作家

Pridemakespeoplecan'tloveme,prejudicemakesmecan'tloveothers.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传说在海底居住着这样一群人类,他们长着漂亮的鱼尾,柔软的长发,拥有着美丽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喉。小美人鱼是海的第七个女儿,她有着一条曼妙的鱼尾和海藻般浓密的金色长发……”

这个唯美的同名安徒生童话被改编成了贺岁片电影《美人鱼》,于大年初一与观众们见面了。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人类和人鱼的故事,因为年轻富少刘轩的地产计划涉及填海工程,在清水湾深海区放置了高功率声纳,致使清水湾一带的人鱼族群迫不得已蜷缩在一艘破船里艰难生存。美人鱼珊珊乔装进入人类社会,想用爱情感化轩少,拯救人鱼族群……

影片仅保留了星爷独特的幽默方式,与以往的作品相比,《美人鱼》相对弱化了喜剧的成分,更多的是在伤感与思辨当中,令人更加清晰地反思影片的主题,为发展与环保如何和谐共存,祭出了响亮的宣言。

单就为环保宣言这样的正能量主题而言,都要为这部影片注上优质的标签。

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它在诠释的是一个怎样的影视心声呢?

“自恋”,是弗洛伊德最重要也是最有成效的发现之一。

弗洛伊德指出:“一经诞生,我们就从一种绝对的自我满足的自恋朝着感知的一个变化着的外在世界迈出了一步,并开始发现各种客体。”

从精神分析层面,零自恋是最令人向往的理想状态,可在人与自然的世界里,个体倘若没有自恋,便会失去为生存而辛勤工作的动力,因为连自身生存都不关心的个体,生存意义是危险的。

所以,自恋既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同时,过度自恋对于个体而言又是生存的威胁。

——也就是病态、恶性自恋。

desk_002.jpg

从《美人鱼》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找寻到许多自恋的心理语言。

邓超在影片里扮演的轩少,曾与美人鱼珊珊唱过一首《无敌》的曲目,歌词是这样的:

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无敌是多么多么空虚

独自在顶峰中冷风不断的吹过

我的寂寞谁能明白我

……

当“我是无敌的”、“我是全能的”、“我就是上帝”诸如此类的想法,出现在脑际时,我们或许需要自我探索,是否有过度自恋的倾向呢?

因为全能,无敌等可以作为过度自恋的信号,自恋者会常常感觉到孤独,所以歌词里才会有“寂寞”、“空虚”、“谁能明白我”这样的字眼出现。

不难分析出,邓超饰演的轩少,在影片开篇就是一个“自恋狂人”,过度自恋打破了平衡感,令他整个人浑身是刺,“生人勿近”的言行举止诠释的是“亿万富翁的寂寞”:

从小经历过困苦,从贫民窟一路打拼白手起家,以致于成为今时今日的轩少,坚定地相信只要有钱就一定能获得尊重,期望别人羡慕自己,认为自己就配享有最好的东西,甚至会显得傲慢、目空一切,不惜一切代价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譬如为了清水湾的填海工程放置海底声纳。

而这类“自恋狂人”多有特权感,可以为利益互相倾轧,获得的朋友也多是从利益出发,而非心灵护持的结伴。

所以,影片里,张雨绮扮演的霸道御姐若兰会曾是他的女友,因为轩少在最初和她是同一类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自恋者。

20160218100651602.jpg

那么,过度自恋(即恶性自恋)会对个体带来什么弊端呢?

第一,恶性自恋最可怕的结果是歪曲合理推断,对于得出的结论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自恋——个体并非是把自己整个个体特征作为自恋对象,也可以是ta倾注的某个方面,譬如成就、荣誉、智慧、体力、美丽的容貌等等,分为良性自恋与恶性自恋,良性自恋的关键词是“创造”,适度的自恋对个体在社会的生存具有促进作用;而恶性自恋,关键词并非是“创造”,而是“占有”。

恶性自恋的对象会被自恋者认为是最有价值(好的、美的、最棒的),ta通常被冠以“完美”的标签,自恋者将之理想化,但“完美”的标签并非是以客观的价值来推理判断的,而是源自自恋者自恋的衍生,即“因为你是我的一部分,亦或是你就是我,这是我的”,所以才得出,“你无论如何都是完美的”这样的结论。

这是一种明显的偏见,以扭曲客观事实为代价。这也是为什么恶性自恋者常常看不到也理解不到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导致人际关系常常遭遇“滑铁卢”的原因。

第二,恶性自恋是疯狂妒忌、暴力与攻击的源泉之一。

《美人鱼》中张雨绮饰演的若兰曾如此目空一切地对轩少说:“……追我的人从这里排到了法国巴黎,我拿300亿出来和你玩,你却偏偏……”

偏偏怎样?偏偏不选择她。

其实在某段关系里,谁都有权选择谁,并非你喜欢了我,我就非得选择你,这样的道理成熟独立的个体都懂,为什么《美人鱼》里的若兰不明白呢?

因为她是一个自恋狂人。

当一个正常自恋水平的人遭受到别人批评,而这一批评又是实事求是、毫无恶毒攻击意图时,我们是不会生气的。

但恶性自恋一旦遭遇到批评,Ta会把任何关注自恋对象的批评当做是恶毒的攻击,从而导致个体不能忍受一切批评,在情感上反映失去平衡,自恋者有两个选择,要么推翻批评者,要么推翻自身。但通常我们可以见到,“自恋狂人”是用行动来推翻那些合理化的解释与存在的。

在影片中的若兰是以对人鱼族“赶尽杀绝”来表达她不被选择的愤怒,但从更深层面分析,那些愤怒其实是源自于她对自我自恋形象濒临崩溃的深层次恐惧,她把自我的理想化状态作为自我存在的证据,过度自恋,所以她不能接受轩少的拒绝,也是不能接受自我“完美”形象的破灭这一事实。

cd00082f7262ce8bda.jpg

那么,要如何才能适度自恋杜绝过度化呢?

影片里的轩少很好命,认识内心单纯的美人鱼珊珊之后,一切都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包括他的恶性自恋。

“正因为你不懂,所以我才会出现在你面前。”她目光如华,淡然而忧伤地对他说道。

第一,保持良性自恋,与社会群体接受的水平相平衡。

前文提到过,恶性自恋者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共感性。

在前面的章节的故事里曾引用过圣经《旧约》:“要爱邻如己。”这里,谈及的爱邻,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要我们尽量克服个体的过度自恋。尝试广泛地接纳除了“我”以外的人、事、物,到其中去融合,去体会,才能更好地明白“将心比心”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即“我接纳你,并非因为你喜欢我,也不是因为你是我的一部分或你是我,而仅仅是你是你,我是我,但我可以接纳你,感知你,去你去过的地方,用你的心眼看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我”接纳的是“你”不同的部分,而不是只有相同的部分。

影片中的轩少正是因为逐渐融入到了人鱼的世界,透过人鱼珊珊的心眼看这个世界,才会跑到科研室亲自尝试声纳,如此“将心比心”,才能“痛非我之痛,爱非我之爱”。或许在他踏入科研室的那一步起,便是他成功告别旧日恶性自恋的幸福开始。

第二、擅用你的创造力,培养科学思维,而非妄想力打造现实世界。

通过不断创造,在现实中找到客观合理的证据证明自我的形象,使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你的创造力而被改造,从而符合你的自恋形象。

比如,某人说自己是科学家,那么就需要在现实中科学界真的做出创造性的成绩,才可以被合理的客观的推论出“我是科学家”这一事实,而并非自我夸大过度的认可,毕竟“空口白话,纸上谈兵”,缺乏现实客观证据,是毫无科学实证力量的。

第三,改变过度自恋的自恋对象与方向。

一切恶性的、病态的自恋,皆是因为过度化贯注能量在自恋层面上,导致爆发破坏力打破平衡。

倘若我们能减少个体的自恋能量,把个体自恋转向一部分到个体的家庭、个体的事业、成就,社会贡献,即形成良性自恋的话,其个体取得的成长应该是相当珍贵的。

儒释道的典籍中都曾有过“悟”的概念。何为“真悟”呢?其实“真悟者”即是克服了自恋的人,虽然作为社会生存的个体,为了更好的生存,我们不可能完全“零自恋”,但却能够逐渐从现实中辨清楚什么是属于“自我幻觉”与“妄境”,ta的最终导向是负性还是正性,由此来慢慢培养出改变自恋对象与方向的觉知力来。

“当这个世界连每一口水或每一口空气都是有毒的,那么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在《美人鱼》影片的结尾,轩少已经从昔日的目空一切、妄自菲薄的恶性自恋中解脱出来,成功蜕变成了一个与世界发生链接的环保代言人,他接纳这个世界,也爱这个世界,并非这个世界与他相同,而是因为这个世界与他异同共存。

 

(来源: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