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自助资源 > 心理知识 正文

我适应不了这个全新的环境

资料来源:      日期:2014年10月14日 15:55     浏览量:

案例一:新环境中知音难觅

张同学,经管系,由于从小性格比较孤僻,于是她特别渴望在大学里得到友谊,但是进大学来一直没有找到她所希望找的新朋友,她觉得不能融入同班同学的活动中。于是她害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害怕一个人走路,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总觉得别人在议论我怎么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

案例二:理想和现实脱节

童同学,中文系。他自己说:“我从小学就当班长,已经是9年的班长了,但是进了大学了,连个寝室长都没当上,我难道真比他们差吗?我是考试失误才进了这所不知名的大学,我本来是能考上复旦大学的。这里的学校比我想像的要差得多……”

案例三:强烈的自卑感

陈同学,英语系。她说:“我知道为什么她们不喜欢我,她们嫌我不漂亮,和她们在一起,我很不自在。因为我在她们眼中一点优势都没有……

是的,我们是怀着梦想跨入大学校园的,谁都不希望带着遗憾离开。可是有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了目标。同样有些人,有远大的目标,却不能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们,阻碍我们的身心发展,使我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

专家点评:

很多考上大学的同学在上大学之前,无论在班里还是在学校,甚至在周围方圆几十、几百公里县乡里,都是出类拔萃的,深得同学、老师、家长、亲友的重视。但到了大学之后,这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少。跟周围的同学相比,即使在本省考了状元的,也会发现还有人比你要优秀一些。

第一,要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首先,从中学到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从中学来讲,我们的主要精力是学习,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范围,而且还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生活中的琐事可以由别人去包办代替。所以的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到了大学以后,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明确,中学学习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以后,目标是什么呢?比如科学研究是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那种发现和成功的幸福和愉快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大量的时间是在困惑和苦恼中度过的,这就是对科学研究一种客观的描述。而大学的学习就带有这样的色彩,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好了。再一个,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学中也有老师督导,但这种督导更多的是靠大家自觉的去学。因为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

第二,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大学里的人际交往首先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比如,一个宿舍里住6个人,有的人习惯开着录音机睡觉,有的人习惯没有动静睡觉,有的习惯9点睡,有的10点,有的11点,还有的12点睡。这时候应该达成一致,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一种共同的约束,睡觉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大家必须遵守。不能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别人,否则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原则,重在相互协调,不断调适,不是简单的单方面服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能力,在不断的调适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既解决了问题,又跟各种不同的人保持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在大学、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要注意的一点。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同学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的小的摩擦或冲突。首先,同学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活不一样,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各种各样的做事方式,要想达到一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里的关键就是怎样来看待这种摩擦和冲突,可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是故意跟谁过不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前提。这样,问题就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解决。

第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上大学之后,每个人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评价的问题。有一个说法叫做“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就是在上大学之前出类拔萃、优秀的个体,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变得很平庸,不象以前那么突出了。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是比较团体的改变。原来在中学几百个同学中是最优秀的,到了大学,比较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成千上万的佼佼者。因此,成绩相对下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无法抗拒。

另一方面就是进入大学后与别人比较的方面越来越广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比如还有体育、文艺修养等。进大学前我们好像一直生活在夜里,看不清周围的事物,只能朝着不远出的一盏明灯前进,那盏灯就是大学这个目标。进大学后天亮了,从前的灯就变得不明显了——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周围的环境变得清晰了,我们会发现周围许多同学都有闪光点,虽然自己成绩比别人强些,但很多方面可能会不如别人,会发现周围的很多同学身怀绝技的。因此很多同学上了大学后会产生自卑感,这就是相对平庸化导致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之所以不适应现实,就是由于我们是根据周围人的期望来认识自己,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在上大学之前,很多人一直生活在支持、鼓励、赞许的氛围里,是被无条件的接受的,因而很少想到自己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的。当我们掀开这层面纱,客观面对自己的时候,会发现事实上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并无优势,甚至存在诸多差距。当发现与别人的差距后,要对自己做客观的分析。

差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赶上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人际交往上的问题。学习、掌握知识是我们将来开创事业的必要基础;人际交往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与周围人有差别,一定要想办法缩短距离,但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很多同学不愿别人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想在短期内弥补上并超过其他人。实际上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把它解决掉?这就意味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改变现状,同时也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与周围人一直存在着差距。很多人不敢面对这个问题,不敢面对长期与别人存在差距这个现实。

第二类差距是其他能力方面的,如果这种差距能被赶上的话,当然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赶不上也无伤大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在一生中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少,能做好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要期望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贝多芬不会因为打拳打不过阿里而自卑,因为他的价值不在拳头上,而在于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美妙的音乐;阿里也不会因为创造不出第九交响曲而自卑,他的价值在于拳头。大学是全国优秀青年的聚集地,每个人都具备许多优点。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赶不上别人没关系,即使硕士、博士、专家,大多也只有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离开这个领域他们与普通人没什么差别,一个核物理专家不可能对物价、股票的动荡了如指掌。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具体的问题上,用不着为对自己无关的问题徒伤脑筋。

最后,向新升入大学的同学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反映了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其他人的尊重。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

同时,要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采取平等的态度。比如有的同学恃才傲物不屑与其他同学交流,而有的同学觉得能力较差不敢交流,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我们失去很多机会。请相信没有人会因为我们知道的比他们少而瞧不起我们。

再有,要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新的环境里要认清自己的实力和潜力,树立自信心。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位置下降,这是环境因素变化造成的,而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即使在能力方面与别人存在差距,也要允许自己有一个逐渐追赶的过程。

另外,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优势。在承认与别人有差距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信心,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事事超过别人。我们要心悦诚服地看待别人的优势,虚心学习别人优点,而不能耿耿于怀。《做人的权力》这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在罗列了很多权力后,讲到:有一条权力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你有不如别人的权力”但很多人都自动放弃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能不如别人。

最后,要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在与同学的平等交往中达到互补。大学区别于中学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学能够提供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大学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讲座,了解最前沿的信息,也可以接触到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和最优秀的专家,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尽管大家还不太熟悉大学这个环境,但不适应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接受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