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自助资源 > 书籍推荐 正文

《精神内耗的自救指南——有效心理自助的100个练习》

资料来源:      日期:2024年04月15日 08:18     浏览量:

“我的脑海里有不止一个小人,每当我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些小人就会蹦出来,聊聊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搞得我脑子一团浆糊,心里也感到非常疲惫。”

看到这句话,你有没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相信看过龙年春晚的朋友们,都会想到相声《导演的“心事”》。这一节目以幽默诙谐的、具象化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精神内耗”这一现象。(没看过的朋友们,学堂君推荐去看看哦~)

精神内耗是什么?

“精神内耗”一词,近年来可谓是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特别是2022年夏天,B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遍全网,引发了一波针对“精神内耗”现象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然而,究竟什么是“精神内耗”呢?

“精神内耗”并非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专业名词,因此很难从文献中找到它的明确定义。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机会窥见“精神内耗”的本质。别着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导演的“心事”》这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演员金霏在接到导演发来的“在吗”这条信息后,他就开始揣测不同语气的“在吗”及其背后的含义。而当导演撤回这条消息之后,他的内心又开始不停地思考各种导演的意图并不断地否决。最后,在搭档陈曦的引导下,他直接给导演打了个电话,才发现导演只是想让他帮忙买一杯咖啡,而且是群发的信息,撤回是因为已经买完了。

由此可见,“精神内耗”的个体会对同一件事反复思考并产生很多彼此冲突、相互对立的想法。这些纠缠、矛盾的想法会令人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在不断地权衡中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能量,就好比在多个地点中不断奔走会消耗体力一样,最终导致心理耗竭,疲惫不堪。

精神内耗有哪些表现?

虽然精神内耗的核心可以被简单理解为“想得太多”,但是“精神内耗”的具体表现却不止一面。正如《精神内耗的自救指南——有效心理自助的100个练习》的封底所提出的内耗型人格自我检查一样,“精神内耗”的个体可能会:

1)一直纠结于过去的错误,无法原谅自己,总是自责、自卑;

2)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害怕失败、被拒绝、被批评,总是退缩、逃避;

3)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忽略自己的感受,总是取悦、委曲、牺牲;

4)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总是焦虑、压抑;

5)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迷茫、无助;

6)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感觉一切都没有意义,总是沮丧、消沉。

(不知道上述这些表现是不是你的“嘴替”呢?)

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精神内耗”者所思所想,可能是对过去的纠结、对现状的不满,又或是对未来的迷茫。正如一句话所说:“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但不论如何,长期的精神内耗可能如同一杯慢性毒药,使我们的反应力、注意力、记忆力逐渐下降,让我们变得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腰酸背痛,降低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导致人际冲突,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前兆。

怎样减轻精神内耗?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精神内耗严重影响生活,或许可以考虑一些方法把自己拉出内耗的状态。不过,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减轻精神内耗的总体原则是什么。

先回到精神内耗者典型的表现来看看——精神内耗者其实有很多自我期许和自我激励,例如他们也会想过要去勇敢地尝试新事物、要去积极地达到新目标,但实际行为往往是草草打发时间(例如,刷手机、玩游戏),而等回过神的时候心中又满是空虚,并生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不停地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

不知道你是否从以上描述中发现精神内耗者的问题所在呢?

没错,他们往往也可能“做的太少”。由于心理资源是有限而宝贵的,当这些资源都用于权衡内心的矛盾,他们自然就难以专注地去做更为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把心理资源用于真正的行动,就可能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也有助于我们发展出合理的想法,减少胡思乱想,也就有助于减轻精神内耗。